8月21日,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介绍了我国农业机器人的相关情况。他表示,农业机器人不单是农业的问题,也不单纯是工业问题,而是多学科交叉的问题,未来要搞协同创新研究发展。
据赵春江介绍,我国农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我国围绕自动驾驶拖拉机、小型农业移动平台、嫁接机器人、移栽机器人、插秧机器人、果实分拣机器人、采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都有相应研发。“不过研发一个高端机器人比较复杂,研发出来出售价格比较高,所以在农业上,目前相对来说并没有十分普遍。”
不过,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农业机器人产值将达到879亿美元,将有72万台机器人在使用,重点包括无人驾驶拖拉机、物料管理、无人机等方面。“2016年才3.2万台,2025年达到72万台,这个增幅速度是非常大的。”赵春江说,相关研究为我们国家农业机器人创新和发展奠定一定基础,目前国内最成熟的两大机器人领域是自动驾驶拖拉机和植保无人机两类机器人。
谈及我们国家目前和发达国家在农业机器人方面的差距,他表示,第一,农艺跟机器结合不够紧密,“有机器和动作,但达不到农艺的要求”。第二,机器人鲁棒性、稳定性还不够。第三,成本太高,一般老百姓用不起。第四是智能化程度的问题,特别是核心部件和核心算法还需要提升。
“要做好农业机器人必须了解农业机器人的场景是非常复杂的。”赵春江解释说,比如农业所处环境有白天有黑夜、有开放环境和室内,风、雨、沙这种不确定因素干扰也特别多,总之非结构环境特别突出。针对农业对象的生物特性,在机械操作过程中也不能把它破坏掉,而且也不易储存。另外还有怎么降低成本的问题等。
“未来要加强研发,强调多学科的结合。农业机器人不单是农业的问题,也不单纯是工业问题,我认为是多学科交叉的问题,涉及材料科学、计算科学、智能科学、农业科学等,所以未来要搞协同创新研究发展。”赵春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