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机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少种粮食多种菜”

2019-08-07 10:295860

过去一段时间,笔者去基层采访调研时,有三件事情印象很深:

 

西部某地市,让农民将玉米改种蔬菜,并且将之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大力推开,结果当地蔬菜产量激增造成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普遍下跌;

 

中部某省一个村庄,鼓励农民将传统品种的香瓜,换成一种颇受市场欢迎的高甜度瓜,可因为缺乏有效销售渠道,最后只能作为普通水果出售,农民出力又赔钱;

 

西部某地,引进了一种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可是除了开业期间有点生意,此后却因为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吸引力,游客寥寥无几,巨大投资打了水漂。

 

这三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称自己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这是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方向。那么,到底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一定要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以为最核心的,就是要让我们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卖得出、卖得好。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农业生产活动最基本朴素的原理。当然,这并不能概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部内涵和意义,但这必然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因此,上述三种情况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者说是一种“伪改革”。

 

这些情况并不是孤例。除了我们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的情况,近年来媒体报道透露出的一些案例和数据,也能反映出类似的问题。有些地方简单地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同于农业结构调整,原来种粮食的就去种蔬菜,种蔬菜的就改种水果,种水果的就去搞旅游,可惜很多时候市场并不买账,改来改去还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只是卖难的主角发生了变化;还有的地方,仍习惯于通过下指标、定任务、高补贴的行政力量强力推进改革,打造了一批民俗村落、农业公园、行业标杆,钱砸了不少,资源也投入了很多,但是这种重复建设的“盆景”产品,其实不过又产出了大量新的无效供给,改革的结果反而变成了新一轮改革的目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这里面有能力本领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们并没有真正弄清楚,改革究竟改什么。

 

换个角度来看,虽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的新要求,但是其本质的属性和诉求,在多年以来大量的农业生产活动中,都是一直深植于内的。农民或许不懂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但是他们知道,我生产出来的东西是要卖出去的。多数农民每天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我种(养)什么能卖钱?他们比任何人都有动力去研究市场、适应市场。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围绕这个问题出版了无数的专著,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民的疑问却始终很难得到明确的答案。

 

当我们在讨论要加大高端供给、有效供给时,更需要明白这是一个变量。过去,新疆大枣是高端供给,多年前价格是150元每公斤,但是这两年新疆和田大枣的收购价甚至跌破了两位数;昔日薄皮核桃是有效供给,市场供不应求,但是如今一些地方价格时尚不及往年的十分之一。当越来越多的人都跟在“前辈”的后面积极地“改革”,努力地“调整”,面积越种越大,产量越来越多,等到市场风向一变,产品供大于求,那些“高端供给““有效供给”,最后都会跌落成新的低端和无效。

 

改革又回到了原点。

 

农业结构调整也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好,本质上是战略性的调整,是体制机制的改革。什么是战略调整,就是既要看过去和现在的成功范例,更要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既要适应市场、面向需求,更要创造供给、引导需求、需求;什么是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提升整个机体的运转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使得前面的战略调整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如果没有战略思维,再怎么调整也不过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循环;如果没有体制机制创新,再怎么“改革”,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回看我们前面提到的三个例子,若是简单地从出发点来看,其实并没有多大问题。调——整结构、提——档升级、融——合发展,这也是我们过去提及比较多的改革“三字经”,但就是因为背后缺少了支撑,前面又无远虑,所以才导致事与愿违。

 

说到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农业生产又有其特殊的规律。对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而言,如何克服政绩冲动,改变速战速决、行政命令的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必须考虑到,农业还是一个脆弱的产业,农民还是一群弱势的群体,别乱捣腾、别想当然。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